中国女排队员周晓兰(中国女排队员周晓兰近况)

2023-04-06 15:49:48 体育资讯 sqerfsh

女排功勋球员周晓兰:退役后定居美国,育有2女,感谢祖国栽培

2020年9月上映的女排电影《夺冠》,讲的就是上一代女排健将郎平在体坛上的拼搏历程。不过,当年郎平在80年代退役的时候曾经选择去美国发展,而90年代将她带回国内,并劝其成为中国女排队教练的便是她曾经的队友周晓兰。

周晓兰曾是成就女排最初辉煌的那一代球员之一,她出生于1957年,是江苏南京人。但是因为时代的影响,她在13岁的时候就随着父母去了山西下乡,从小到晚干农活,十分辛苦。

尽管乡村的条件差,周晓兰也经常吃不饱,但她却长得十分高挑,足有1米8的个头。这身高在当时对于女孩子来说可不是什么好事,由于大家普遍贫穷,周晓兰身高体壮,也意味着吃得多,所以她也因此遭受了不少非议。

周晓兰被发掘出来的时候算是很晚了,直到16岁的时候才被挑选开始接触排球。但是周晓兰无疑是一名排球天才,她在排球场上如鱼得水。而且对于她来说,即使训练再艰苦,也好过干着农活还吃不饱饭的日子。

1977年,周晓兰经过4年的训练,便以出类拔萃的成绩被挑选入了国家队,并得以参加当年的世界女排锦标赛。周晓兰初战便获得了亚军,后又在两年后获得了亚洲女排锦标赛的*,并取得当时的“个人*表现奖”。

80年代是周晓兰的辉煌时代,尽管1981年周晓兰在获得人生中的第一个世界*的时候已经24岁,但显然这并不是她最后的荣耀,而只是最初的光芒。而且,1981年的女排世界杯*也是中国女排 历史 上第一次夺冠。

这一战使得周晓兰获得了“天安门城墙”的美誉,她以独特且坚不可摧的防守打法让与其争冠的对手叹服,更是让世界重新认识到了中国女排的力量,鼓舞了一代中国人。

接下来,周晓兰又连续三年获得了**,在1984年的奥运会拿到*后光荣退役。她为国家赢得诸多荣誉,国家也给了不少奖赏,并给予了她“三八”红旗手的称号,以及极好的待遇。

周晓兰也不负国家的重待,在退役后一直在帮助中国女排进行训练和改革,但随着周晓兰和郎平等一众老将的退役,下一代却难续辉煌。心急如焚的周晓兰意识到想要提高女排队,还需团队的努力,于是在1995年将前往美国的郎平劝回。

但是当时的周晓兰已经年近40岁,虽然在国内的待遇相当好,身体的旧伤带来的痛苦还是逼着她做出了辞去公职,和同为排球运动员的丈夫一起去美国的选择。

最初,周晓兰并不甘心,还当过一段时间的排球教练。但伤痛再加上体力大不如从前的她还是放弃了,最终选择在美国的一家医疗公司做工程师,也算是找到了比较好的生活。

现在周晓兰已经定居在了美国的马里兰州,而且还有两个孩子。尽管在美国的生活很好,但周晓兰还是常感慨自己曾经在国内创下的战绩,也十分感谢当年国家对她的栽培。

女排功勋周晓兰,官至副司长后,为何仅任职8个月就辞职移民美国

中国女排已经不仅是一个 体育 项目,更代表一种精神。一代又一代的女排姑娘们为此身体力行地践行,并传承着女排精神。

中国女排在2021年东京奥运会的比赛成绩虽然不是那么理想,但是女排姑娘们依然将女排精神彰显的淋漓尽致。

早在1981年,中国女排在日本以7战全胜的成绩夺得了世界杯赛的*,这也是中国女排在世界杯上*夺冠。

自此之后,一直到1986年,中国女排一路披荆斩棘,拿下了世界排球史上的第一个“五连冠”。

当时的周晓兰可以说是中国 历史 上拦网能力最强的运动员,不仅如此,她也是后来将女排从低谷中拯救出来的贵人。

因为就是她顶着巨大的压力,将郎平请回国内担任女排的总教练,如果说郎平是成就女排的超级英雄,那她就是一个幕后英雄。

年轻的周晓兰是女排队伍中最漂亮的姑娘,她曾与金鸡奖*女主角龚雪一起登上《大众电影》的封面;她是女排队伍中最成功的运动员,38岁便出任中国国家 体育 运动委员会球类副司长;她也是女排队伍中最有个性的女子,39岁毅然辞去职务,为爱远赴美国,定居异国他乡。

这样一位有个性的传奇女子,究竟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能让她在事业高峰期,放弃名利远赴他国?

周晓兰,1957年在江苏南京出生,她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

60年代,周晓兰的父母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来到西北地区振兴工业。于是,年仅三岁的周晓兰便被送到了上海的外婆家,虽然没有父母的陪伴,但她在外婆家也度过了一个幸福的童年。

在周晓兰9岁那年,父母担心她因无人管教而荒废学业,便将周晓兰带到身边照顾。从此,周晓兰在父母的严格教育下逐渐成长,而严格的教育也养成了她坚毅的品格。

周晓兰在父母的身边度过了几年快乐的日子。但是,好景不长,这种快乐的日子只过了4年。

1970年,上山下乡运动也波及到了周晓兰一家,周晓兰的父母被下放到了山西古交县的一个小乡村里,在这里,13岁的周晓兰开始了她艰难的生活。

乡村里的生活和城市里相比,可以说是天壤之别。这里道路崎岖、房屋简陋、缺吃少穿,甚至连喝水,都需要去到很远的地方去挑。

从小在城里长大的周晓兰哪里干过挑水的活,于是她在第一次挑水的时候就摔了一跤。当时水洒了,手也磨破了,但即便如此,她也没有哭着回家,而是默默爬起来拍干净身上的灰,扭头又重新去挑水。

这时的周晓兰虽然身高已经长到了一米七多,但却改变不了她骨子里只有13岁的事实,因此她的力气也不大,挑着两桶水回家的时候,难免会摇摇晃晃地,而且她还是走在崎岖的路上,路不稳,桶乱晃,这些都让一个小女孩前行艰难,但她始终咬紧牙关,从不抱怨。

即使生活艰辛,周晓兰的父母也从未放弃她的教育。

当时的学校离周晓兰家有将近20里路,每一天,周晓兰都要翻过一座座山,在崎岖蜿蜒的山路上步行20里才能到学校。

有时遇到风雨天气,山路上满是泥泞,她便一走一滑,在大雨滂沱中一步一个脚印的往学校走去。

一年四季,无论是酷暑还是严寒,她总是一个人顶着烈阳、顶着风雪走在上学的路上。

在农村的艰辛岁月不仅使周晓兰的体魄愈发强壮,也磨练了她坚韧的性格。在农村生活的那几年,周晓兰还遇到了一件让她至今想起来还背后冒汗的险事。

这年冬天,天黑的很早,周晓兰放学时天已经有些黑了,就在这时,她在一个人回家的路上遇到了一只狼。

眼看再爬过一个山坡就要到村口了,在这四下无人的地方遇到狼,恐怕是凶多吉少了。但是周晓兰没有坐以待毙,她凭着对地形的熟悉钻进了一个山洞里。

她弓着身子躲在洞里,手里捏着一块石头,大气都不敢出一下,瞪着眼睛看着外边,生怕野狼发现她的踪迹。

她就这样在山洞里站了很久,此时外边已经黑透了,忽然,她听到外边有脚步声,便大着胆子探出了身子往外看。路过的这个人是同村的大爷,一看到熟人,她顿时放下心来,咬着牙跑回了家。

推开家门,周晓兰便看到母亲在院子里急得直打转,这时她终于忍不住眼泪,扑进母亲怀里放声大哭。

看到她平安回家家,母亲终于放下心来,母亲俩就这样站在院子里哭了很久。这也是周晓兰记忆中自己流眼泪最多的一次。

周晓兰进入体坛时已经16岁了,这在当时的体坛新人中,可以说很大龄了。 体育 训练一般要从小就打好根基,再经过十几年的练习才有机会成为一名职业运动员。

那么此时已经16岁的周晓兰还能成为一名职业的运动员吗?

周晓兰成为运动员的机会出现得十分偶然。1973年,周晓兰在好友的怂恿下参加了太原市举办的运动会,当时的周晓兰个子整整高出了同龄人一头,站在一群女孩中非常出众,一下就吸引了当时太原市体校篮球队的教练。

但是,因为当时的篮球运动十分风靡,篮球队已经没有空余位置,周晓兰为了留下,只好来到了当时没有几个人的排球队。

周晓兰本来是抱着先留下来练习,然后再回到篮球队的心态进行训练的,可当周晓兰拿起排球的那一刻起,她就爱上了这项运动,便再也没有想过换队的事。

16岁的周晓兰在一众队员中算是年龄比较大的,在枯燥且艰苦的训练中,很多女孩因为难以忍受训练的艰辛,而经常被累的大哭,但周晓兰却从不觉得辛苦,反而对排球运动更加感兴趣。

一提到排球,她就感觉自己充满了力量与斗志,这些训练与她在农村里经历的辛苦相比,简直是九牛一毛。

经过了严格而又艰苦的训练,周晓兰的实力不断增强,逐渐从体校中脱颖而出,入选了山西省的女排队,周晓兰高兴极了,她梦想着有一天能成为国家女排的队员。

很幸运,又一个离国家女排运动员更近一步的机会出现了。1977年,首届青年排球世锦赛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办。

国家队的教练来到各省市排球队,希望能从中挑选*运动员代表中国参加此次比赛。青年世锦赛有一个硬性规定就是:所有参加比赛的运动员年龄不能超过20岁。

因此,当时不满20岁,身高182厘米的周晓兰引起了国家青年排球队教练的注意。经过层层选拔,周晓兰顺利进入了国家青年队,这意味着她将代表国家远赴巴西出征青年排球世锦赛。

在这次比赛中,中国青年队不负众望,夺下了世锦赛的亚军。周晓兰作为球队中的副攻手,表现亮眼,在比赛中彰显出了强大的实力,于是,这次比赛成为了她进入国家队的一个跳板。

很快,国家队女排教练便邀请周晓兰参加集训,国家队教练?集训?这是不是就意味着她离加入国家队只有一步之遥了?

得知这个消息的周晓兰完全不敢相信,和教练再三确认后。她高兴地抱着教练又蹦又笑,大喊着:“我以后是国家队员了!”之后她一连几天都没有睡好觉,期待着早日进入国家队。

1977年,20岁的周晓兰正式进入国家队开始集训。从开始接触排球到进入国家队,她只用了4年的时间,这样迅猛的上升速度,在当时其实是令人难以想象的。

很快,周晓兰就凭借着自己出色的球技、敏锐的判断力、强健的身体素质成为了国家队的正式队员。

刚一进队,周晓兰便成为了主力队员,她在比赛中冷静、睿智、果断,在训练中从不嫌苦,成为当时队友们极其佩服的人,当时队友给她取了一个外号“拼命三郎”。

周晓兰在国家队是副攻手,也就是站在前排负责跳起来拦网的位置,站在这个位置的人除了个子要高,弹跳力要好,还需要敏捷的身手和敏锐的判断力,而这些恰好是周晓兰的优势。

在赛场上,周晓兰的双眼像一匹狼一样盯着排球,缜密的防守让对手毫无可乘之机。

当时的女排国家队实力非常强,其中“铁榔头”郎平、“天安门城墙”周晓兰、“独臂将军”陈招娣等十二个女将,更是在排球战场上所向披靡。

1979年,中国女排*冲出亚洲,获得了第二届亚洲女排锦标赛的*,在这场比赛中周晓兰获得了个人“*表现奖”,自此,中国女排在比赛中开始了连胜。

当时的日本队号称亚洲最强队,而中国女排开始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就是从战胜日本队开始的,这一次胜利对中国女排来说是突破性的,也是 历史 性的。

1981年11月,第三届女排世界杯在日本举办,日本女排作为东道主,一进场便气势汹汹,仿佛对这次比赛的*势在必得,但是,中国女排的强势突围打破了他们的妄想。

中国女排在此次比赛中沉着冷静、平稳发挥,在一次次的胜利中走到了决赛。甚至在对上日本队的时候,她们没有惧怕更没有退缩。

这次决赛战况非常激烈,最后一场比赛时,双方比分一直很胶着,最后时刻中国队甚至以14:15落后,眼看就要输掉比赛,周晓兰并没有慌张,而是冷静分析场上的情况,最后成功连续拦网,为主攻手郎平创造了一次又一次的进攻机会。

女排姑娘们凭借着默契的配合,最终以17:15的比分打败了日本队,赢得了这场比赛的胜利,这是中国女排 历史 上第一个世界*。

这次比赛的胜利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运动热潮,学生们都自发走上街头大喊“团结起来,振兴中华”。在比赛场上发挥出色的郎平和周晓兰也成为了当时家喻户晓的人物。

之后,女排又连续获得了1982年的亚洲运动会女排*,1983年世界超级女排赛*,1984年第23界奥林匹克运动会女排*。

“五连冠”的战绩,让中国女排走上了最辉煌的时刻,但是对周晓兰来说,这个“五连冠”的获得历程充满了波折。

1982年世界杯夺冠后,那时的周晓兰还沉浸在获得*的喜悦中,可也正是在此时,处在*期的她患上了阑尾炎,进行手术后不久,又因为肠胃炎而不得不住院修养。

时间对运动员来说是宝贵的,病痛的折磨让周晓兰连续三个月没有进行训练。

这次生病使周晓兰元气大伤,身体素质也大不如前,重新回到队伍训练之后,她一时难以适应,逐渐找不到自己在队伍中的位置。

感觉到自己目前的状态和*时期相比相差甚远,看着年轻一代的队员逐渐成长起来,周晓兰陷入了深深的沮丧。

在教练和队员的鼓励下,也在自己的不懈努力下,周晓兰重新从边缘队员打进了主力队伍,和队员一起参加了1982年9月的亚运会,并帮助队伍夺得了*。

亚运会之后,25岁的周晓兰由于身体原因退出了主力队伍,成为了一名替补队员。

这一次周晓兰没有沮丧,也没有抱怨,她深知自己目前的状态不如年轻人,主动退位让贤是为了大局,也是为了激励年轻一代。

1984年第十三届奥运会开始了,替补席上的周晓兰看着队友们在场上奔跑、呐喊、拼搏,再难以抑制自己想要和她们并肩作战的想法。

她在场边助威,观察形势,为队友出谋划策。最终,女排姑娘们取得了奥运会的*。

胜利的喜悦冲击着周晓兰的心脏,她多想再一次站在赛场上,她多想用自己的双手去赢得*,但她深知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她捧着奖杯无比的动容,霎时间眼泪夺眶而出。

队友们也都了解她的不舍,女排姑娘们抱在一起哭成一团。

自1984年美国洛杉矶奥运会夺冠后,女排姑娘们成为中国在世界展现形象的代表,女排精神也成为了时代精神。

周晓兰凭借着斐然的战绩和美丽的面容,和当时最红的演员龚雪登上了当时最有影响力的杂志《大众电影》的封面。

之后的女排队员们也都获得了许多荣誉,这也为她们以后走上仕途奠定了基础。

1985年,28岁的周晓兰收获了幸福的爱情,并与前国家男子排球队队员,时任解放军八一队教练的侯晓非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结婚后不久,周晓兰也到了退役的时候,但周晓兰没有放弃学习,她进入上海 体育 大学学习管理学,这为她之后坦荡的仕途提供了很大助力。

1988年,大学毕业的周晓兰很快便进入了国家体委,继续从事她所热爱的排球相关工作。

周晓兰凭借着自己多年打排球的经验及在学校学习的管理经验,一上任便对国家队的排球管理体制展开了改革。

她不仅改进了训练模式、激励措施,还积极引进资金促进排球运动市场化,她的这些改革受到了 体育 总局的支持,并激励了队员们的训练热情。很快,她的这些改革被推行到其他 体育 项目中。

她热爱排球、热爱运动也热爱她的事业。1994年,37岁周晓兰因为出众的能力,被破格提拔成了球类司的副司长,她成为了当时最年轻的副厅级干部。

这使周晓兰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并下定决心要为排球事业奋斗终生。

正当她想在自己的事业上发光发热的时候,女排却陷入了低谷期。

女排的老队员们逐渐退役,新队员不仅在实力上远远比不上当时全盛时期的老队员们,连精气神都差了一大截。

这样一支队伍怎么可能取得佳绩呢?就这样,之后的几次比赛中,女排的成绩不断下滑,很长一段时间连决赛都进不去,国家女排似乎在失去了周晓兰等老一代女排健将后,昔日“五连冠”的荣光也已不复存在了。

当时女排承受着观众的不理解,也承受着 体育 总局给予的压力,对于曾经的老队员,周晓兰也很无奈。

她看着女排一直上不去的成绩,既痛心又着急,于是她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邀请老队友郎平回国担任教练。

作为昔日的队友,周晓兰对郎平的实力心知肚明,面对目前的困境,邀请郎平担任总教练,是提高女排成绩*的办法。

但是,当时郎平是美国女排的教练,美国给予郎平的待遇是自己无法超越的,因此,她没有把握能邀请到郎平。

不过好在曾经的同队情谊还在,接到周晓兰的邀请后,一直惦记着祖国排球事业的郎平丝毫没有犹豫,当场便答应了周晓兰的邀请。

为了回国任教,郎平与美国队解约,由于合同还未到期,她还要赔偿给美国队很大一笔违约金,周晓兰承诺这笔钱由 体育 局支付。

但女排成绩的下滑,也给了周晓兰极大的压力,上级找了她不止一次谈话。

不久,在郎平回国后,周晓兰便递交了辞呈,她在副司长的职位上仅仅呆了八个月。她帮助郎平回到了国家队,自己却无法与她并肩作战,这成为了周晓兰一生的遗憾。

而郎平也没有辜负周晓兰的期望,带领着中国女排一次次夺得*,中国女排又一次迎来了辉煌时刻,但此时的周晓兰已经远赴美国。

辞职后的周晓兰随丈夫旅居美国,远离了国内的喧嚣。

到了美国之后,多支球队都想邀请周晓兰担任教练,但她都拒绝了。

多年 体育 训练留给周晓兰的,是一身伤病,现在的她只想好好调养身体,好好享受这来之不易的休闲时光。

半年后,周晓兰已经淡出了国内 体育 界,也远离了她为之奋斗半生的排球。

周晓兰一家人这时也获得了美国的*居留权,于是,周晓兰便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在美国继续她平淡的生活。

在全家定居美国之后,周晓兰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在一家医疗器械公司做上了数据统计分析的工作。

很快,她便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并成为了项目负责人,好像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她远离了国内的人情世故和荣誉枷锁,过着自己向往的平凡生活。

如今的周晓兰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了,她的两个女儿出落的亭亭玉立,她们继承了父母的运动基因,在排球运动上很有天分。

但周晓兰只允许孩子们练球,绝不允许她们代表美国人参加比赛。虽然周晓兰定居国外,但她依然对祖国保留着深沉的热爱,这应该是每一个在异国他乡的中国人共同的心态。

去到美国的周晓兰没有赴女排队员们每年都要聚一次的约定。2004年中国女排在悉尼奥运会上再次夺冠,***寻访老女排队员的踪迹,这一次,老女排们再一次聚齐了,唯独缺了当年的“天安门城墙”周晓兰。

2013年4月1日,老女排主力队员之一的陈招娣因病逝世,老女排队员们都来送她最后一程,最遗憾的是,周晓兰依然没有露面,她好像人间蒸发了一般,女排队员们都没有她的消息,包括因她回国的郎平。

如今的周晓兰已经淡出了大众的视野,定居美国的她日子过得十分惬意。不过即便生活平淡幸福,她也一直难以放下自己心爱的排球,于是,在天气晴朗的时候她总会去美国的福利机构教孩子们打球。

此时此刻,排球对她来说不再是事业,而是闲暇时的一个爱好。

许多人都说国家白培养了一个运动员,刚有成就便去了其他国家。但是,周晓兰没有对不起任何人,她把自己的青春和热爱全部奉献给了祖国的排球事业。

如今的女排已经重新延续了当年的辉煌,她们不负众望,在面对强大的敌人时从不畏惧,艰难的赢下了一次又一次的比赛。

在郎平的悉心指导下,女排在2019年拿下了第十次*,并让女排精神再次成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周晓兰的一生可谓是充满了传奇,少年时不惧磨难艰难成长,青年时为了热爱拼尽全力,中年时为了事业兢兢业业,老年后回归家庭享受天伦。

她没有因为自己的成就而迷失,并时刻保持清醒,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她的勇敢和魄力值得我们敬佩。

女排老队友的介绍

很多队友真是为排球事业奉献了自己的全部,竞技体育离不开新陈代谢,但老女排似乎是一个异数,任光阴流逝依然常被提及和怀念。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关于女排老队友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女排老队友梁艳的简介

梁艳,第23届奥运会女子排球*得主。 1961年10月4日,梁艳生于四川省成都市,13岁时开始练习排球,1976年,梁艳进入成都女排,1977年进入四川省排球队,1979年被选入国家女子排球集训队。 在1981年和1982年随中国女排两夺世界*之后,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梁艳为中国女排夺取奥运桂冠屡建奇功。此后,梁艳又随队夺得1985年世界杯和1986年世锦赛*,实现五连冠。

梁艳的运动成绩

1979年在第2届亚洲女排锦标赛上获*

1981年在第3届世界杯女排赛上获*

1982年在第9届世界女子排球锦标赛上获*

1982年在第9届亚洲运动会女排比赛中获*

1983年在世界超级女排赛上获*

1984年在第23届奥运会女排比赛中获*

1985年在第4届世界杯女排赛上获*

1986年任中国女排副队长,同年在第10届世界女子排球锦标赛上获*,是中国女排获得“五连冠”的*参赛选手

1986年在第10届亚运会女排比赛中获*

梁艳的个人荣誉

1980年获运动健将称号

1985年获国际级运动健将称号

1983年、1984年获国家体委颁发的体育运动荣誉奖章

1986年被评为全国十名*运动员

1984年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

女排老队友巫丹的简介

中国女子排球运动员。四川内江人。1983年入选四川球队,1984年入选国家青年队,1985年入选国家队,任替补主攻手,扣杀有力,球风泼辣,其所在队1985年获世界杯*,1986年是*队成员,1990年春她担任接应二传的中国女排多次战胜古巴队。1992年代表中国队参加了第二十五届奥运会,2000年,年已32岁的巫丹再一次代表中国队参加了第二十七届奥运会。1985年、1986年两次获体育运动荣誉奖章。她先后获运动健将和国际级运动健将称号。

巫丹是蜀中排坛一女杰,她是老中国女排“五连冠”最辉煌时代中,最后一代世界*队员之一。1985年、1986年两次获体育运动荣誉奖章,并先后获运动健将和国际级运动健将称号。她的接应技术,尤其快攻中的背飞,曾被国际排联主席阿科斯塔赞为“排坛一绝”。

巫丹的人物评价

中国队主教练胡进赛后对这位老将赞不绝口:“巫丹到队中的时间较短,与队员配合不久,能打出今天这个水平我很满意。巫丹是一名全面的队员,除进攻因与队友缺少默契显得生疏之外,防守技术非常不错。”

女排老队友周晓兰的简介

周晓兰,女,1957出生在 江苏 南京, 中国*的 排球运动员。周晓兰是跟 孙晋芳、张蓉芳、 郎平同时代的女排明星,在第23届奥运会上,协助女排赢得*。 红极一时的杂志《 大众电影》,1982年3月的封面,就是周晓兰和演员 龚雪的合影。那是杂志创刊以来*用非电影人物做封面。 由于有一身过硬的 拦网功夫,周晓兰有“天安门城墙”的美誉。

周晓兰的早期经历

周晓兰开始练排球时,已经16岁了,这在国内职业运动员里实属少有。由于当年那场轰轰烈烈的 上山下乡运动,13岁的周晓兰随父母上山下乡,来到 山西 古交农村。当时古交是个非常贫穷的地方,吃的是小米,喝的是雨水,用的是煤油灯。年龄不大的周晓兰,也要下地做农活,使她饱尝了贫瘠生活的艰辛。有这三年的磨练,周晓兰练排球后,从省队到国家队,对艰苦训练一点都不怕。训练的辛苦与古交农村的艰苦比差远了,至少还可以吃上白米饭。 1973年入业余体校进行排球训练,同年被选入山西女子排球队,1977年被选入国家青年排球集训队、国家排球集训队。

周晓兰在 上海体育学院毕业后,1988年进入国家体委,出任排球处长。周晓兰一上任便改革排球运动管理体制,改进训练和比赛组织形式。

1995年初,周晓兰代表中国排协,动员正在 美国读书的前队友郎平回国出任女排主教练。1995年,已是体委系统最年轻的副司级领导。 1995年辞去公职,随丈夫、前中国男排侯晓非定居美国。最初,在 乔治华盛顿大学做排球教练,后在 马里兰州 爱德华市的一家医疗器材公司做工程师,目前是公司部门负责人。 周晓兰现定居在马里兰州,并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了。

周晓兰的主要战绩

1977年 在第1届世界青年女排锦标赛上获亚军

1978年 在第8届世界女排锦标赛上获第六名

1978年 在第8届亚洲运会女排比赛中获银牌

1979年 在第2届亚洲女子排球锦标赛上获*,个人获“*表现奖”

1981年 在第3届世界杯女排赛上*获*,个人在 预选赛中曾获“*运动员奖”1982年 在第9届世纪女排锦标赛上获*

1982年 在第9届亚洲运动会女排比赛中获*

1983年 在世界超级女排赛上获*

1984年 在第23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女排比赛中获*

周晓兰的个人荣誉

1980年 获运动健将称号 1981、1983、1984年 三获 国家体委颁发的体育运动荣誉奖章

1984年 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

有“天安门城墙”的美誉

周晓兰的人物评价

周晓兰和她的中国女排在八十年代里,以敢打、敢拼、敢抢的拼搏 精神,在世界排坛上连夺五次*,成为“五连冠”。 这是排球运动史上的奇迹。而女排精神也鼓舞了一代中国青年以拼搏和奋发的干劲在各个领域作出了成绩。那段辉煌对于如今三、四十岁的人们来说,并不陌生。

在老女排中,周晓兰有着“天安门城墙”的美誉,跟郎平的“铁榔头”交相辉映。

周晓兰的人物影响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 日本女排是一支世界强队。中国女排的翻身仗,就是从打 日本女排开始的。1981年,第三届女排世界杯在日本举行。中国女排一路过关斩将,最终与日本队在决赛中相逢。比赛打得异常激烈,结果是日本女排输给了中国女排。那场比赛,不仅让对手认识了“铁榔头”的凶狠,更让日本姑娘饱尝了“城墙”的坚固。日本媒体在惊叹周晓兰防守功夫的同时,送给了她一个美丽的称呼:“天安门城墙”。 那个时候, 女排精神感染了整个社会,掀起了“为中华民族崛起而奋斗”的热潮。“女排当年让全国人民高兴,那不能简单归结于取得了好成绩。这也有对手强大的原因,只有在一场势均力敌甚至处于劣势的较量中取得胜利,才能显示出英雄本色,才能感动人。中国当时刚刚改革开放,可谓百废待兴,很多方面跟国外相比,都处于劣势,女排取得三连冠,让国人觉得解气,也给了国人信心和力量。”

中国女排的“三连冠”,是指 世界杯、 世界锦标赛和 奥运会三大*赛事。女排获得的三连冠,不仅是一个球一个球打出来的,而且都是在很艰苦的情况下取得的,这才是最可宝贵的。

“天安门城墙”周晓兰:5连冠功臣,官至体委副司长,为何辞官赴美

1995年,当 郎平 返回国内,当年与她共同创造了中国女排恢弘战绩的 周晓兰 ,却选择了默默辞官。

这位有着 “天安门城墙” 之称, 曾经中国女排最强拦网运动员,同时也是中国女排世上最美丽的运动员 ,与郎平等人共同将“女排精神”发扬光大。

但就是这样一位了不起的女排选手, 在默默辞去副司长的职务后,没过多久便移民美国,定居海外。

很多人对她的选择不能理解,但面对诸多猜疑,很多年后再提起这件事时, 周晓兰坦然表示她无怨无悔。

那么周晓兰当年为何要在郎平返回任教时辞官离去?

她又曾有着怎样的传奇经历呢?

现在的排球选手,大多在十五六岁的年纪已经凭借着以往出色的发挥,成功被选入国家队了。而作为曾经中国女排最强拦网运动员, 周晓兰在十六岁的时候,才刚刚开始接触排球这项运动。

周晓兰出生在江苏南京,却在上海度过了童年时代。她的父母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投身国家建设,经常在外奔走,能陪伴周晓兰的时间很少。

不过虽然缺少了父母的陪伴,周晓兰却从上海的外婆这里收获到了足以弥补遗憾的关爱。直到周晓兰长到9岁的时候,她的父母才将她接到身边照顾。

看到许久未见的女儿,周晓兰的父母有些吃惊。 他们的女儿年纪不大,却长得比同龄人要高出不少。 当时全国都处在困难时期,周晓兰也吃不到什么营养品,完全是靠着*的基因成长出来的。

加上她眉清目秀,站在同龄人中,宛如亭亭玉立的花儿。

等到周晓兰长到13岁的时候,全国掀起了“上山下乡”的热潮, 她的父母被分配到山西的某处山区 ,这里位置比较偏僻,生活条件也很差,父母忙于工作,就连日常用水都需要还是个孩子的周晓兰去很远的地方挑来。

周晓兰常常放了学之后,独自一人挑着担子,走过漫长的山路,去到有水的地方。有一回她去挑水的时候比较晚了,身边路上又没有别人,走着走着,周晓兰突然察觉到周围环境有些异常。

她回头一看,正好看到一只眼神凶狠的野狼站在不远处,死死地盯着自己。 这头恶狼不知饿了多久,嘴边不断流着口水,迅速向周晓兰逼近。

周晓兰吓坏了,条件反射下丢了担子拔腿就跑。她*的身高为她提供了不小的帮助,虽然没有狼的速度快、耐性好,但是周晓兰赶在恶狼冲过来之前成功地钻进了一处山洞中。

恶狼在山洞外徘徊了许久,周晓兰大气也不敢出,手中死死抓着一块石头,一直等到山洞外传来属于人类的说话声,周晓兰才慢慢走出山洞,在好心路人的护送下回到家中,这才缓过神来嚎啕大哭。

从恶狼的口中侥幸脱险,这份独到的幸运,或许早就预示了周晓兰光辉灿烂的未来。

1973年4月,此时周晓兰已经16岁了,因为个子高,身体素质也好,被学校选为了运动员,送到山西太原参加运动会。 当时周晓兰还没有接触过排球,她报名参加的项目也跟排球无关,是高个子才能参加的跳高运动。

身材高挑的周晓兰在运动场上颇为惹眼,很多学校的教练都注意到了这个一看就知道是个好苗子的年轻姑娘。最后, 周晓兰被太原市少年 体育 学校选中,一开始安排她加入的是篮球班,只是篮球班不缺人,于是周晓兰便转去了排球班。

看似随意的调动,没想到却意外地为国家选出了一位排球人才。

周晓兰第一次接触排球,便对这项运动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明明接触的时间比较晚了,但是周晓兰有着出色的排球天赋,或者说她的身体素质就是为了排球而生的,从排球规则都不懂的“门外汉”开始, 周晓兰经过一年的训练后,便凭借着出色的天赋和表现,被选入了山西青年女排队。

周晓兰的专业排球之路由此开始。

她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恰恰相反,周晓兰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心知肚明,知道接触排球较晚的自己就算有天赋,与其他已经练习排球多年的队友们比起来,还是有着很大的差距。

为了缩短这些差距,周晓兰牢牢把握住时间,在完成日常的训练之后还日夜苦练。

起先她与排球还像是互不了解的陌生人,在与排球形影不离,苦练了很长一段时间基本功后,周晓兰再将排球拿到手中时,她与排球仿佛成为了至交好友,从开始接触排球两年后,她便将与队友之间的差距缩小,甚至赶超了她们,从同龄人中脱颖而出,成为了山西女排的主力队员。

18岁的周晓兰身高已经足足有1.82米了, 她在赛场上的出色发挥,让所有人都很难相信她接触排球只有短短的两年时间。

又过了两年,在1977年,20岁的周晓兰被选入国家队青年队,作为主力副攻手,参加了同年在 巴西圣保罗 举办的 首届青年排球锦标赛 , 并协助国家青年女排队获得了亚军。

回到国内,周晓兰还没从获奖的兴奋中缓过神来,接着就被更大的惊喜冲击得有些头晕目眩—— 她因为表现出色,被选入了国家女子排球队。

从对排球一无所知,到成为国家队选手,周晓兰用四年的时间完成了一项壮举。

在国家队中,周晓兰负责的是 副攻手 的位置,也就是站在拦网前,主要负责拦网的选手。负责这个位置的运动员需要冷静沉着的心理,以及反应极快的头脑,此外最重要的就是个子要高。

而这些,周晓兰都出色的拥有了。

当她来到赛场上,站在拦网前,沉着冷静地看着对手时,对手总会不由自主地感觉站在自己面前的不只是对面的拦网选手, 更像是面对着一堵墙、一块铁壁,根本找不到可以进攻的方向,让人不由自主心生畏惧。

她*的特点就是冷静,每每被人夸奖这个优点时,周晓兰总会用开玩笑的语气感慨说: “这要感谢我小时候遇到了那只狼。”

在那个年代,中国女排在世界上还排不上名号,亚洲最强是日本女排。但是集齐了“铁榔头”郎平、周晓兰等*选手的中国女排国家队,在国际赛场上几乎势不可挡。

1981年11月在日本举行的女排世界杯上, 中国女排以强势的姿态,一路杀进决赛, 最终连强大的日本队也不是中国女排的对手。 在比赛中,周晓兰凭借冷静睿智的头脑,连续拦网成功,为身为主攻手的郎平创造了机会。

中国女排拿到了 历史 上第一个世界* ,而在排球场上一堵不可逾越高墙的周晓兰,也因此获得了 “天安门城墙” 的称号。

在三连冠之后,周晓兰也到了退役的年纪。

1988年,退役后的周晓兰进入国家体委,成为了排球处处长,从事与排球相关的工作。

周晓兰上任后,根据当时女排国家队的实际情况,再结合自己以往身为排球运动员的经验,进行了一系列有效的改革,大大激励了新一代队员们的训练热情。

她的投入也是有回报的, 到1994年的时候,周晓兰已经成为了国家体委球类司的副司长, 是当时最年轻的副厅级干部。工资虽然不算高,但这既是她热爱的事业,也是她心爱的运动,周晓兰每天出门工作感觉活力十足,总有使不完的劲儿。

但是好景不长,女排的老队员都到了年纪,过了自己的全盛期,不得不纷纷选择了退役。新队员虽然具备实力, 但是精神气似乎总是要差一些,昔日的“五连冠”荣光也不复存在,更让人着急的是,中国女排的成绩还不断下滑。

于是周晓兰便被推上了风口浪尖,整日面对着粉丝们请求更换教练的呼声。

周晓兰总是对自己保持着极为清楚的认知,她也对女排的成绩感到十分痛心, 在经过仔细的考虑之后,她决定将自己昔日的队友郎平请回国,担任教练一职。

当时郎平已经是美国女排的主教练,年薪高达20万,周晓兰也没把握能把郎平劝回来。但是 郎平显然还十分惦念着祖国,周晓兰一开口,她便答应下来,为此还赔偿了美国队一笔违约金。

但是周晓兰的做法却引起了排协相关领导的强烈不满。

如今,郎平已经确认要回国了,周晓兰准备去机场迎接时,却被通知有人接替她去迎接郎平。不过周晓兰还是坚持以个人的名义前去了机场,但是不久之后, 心灰意冷的她便将准备的辞呈提交上级,又与丈夫一起移居海外。

来到美国后,周晓兰放弃了排球相关的工作, 开始在一家医疗器械公司做数据统计分析 。有拼劲的人才到哪里都会发光,周晓兰在新的岗位上依然大放光彩,很快就成了该部门的负责人。

如今她在美国,生活安稳平静,两个女儿都已经长大成人,有着傲人的学历,只是因为自小成长在美国,她们有着地道的西方思维方式,这让祖国情结依然很重的周晓兰有些发愁。 她允许两个孩子练球,但是只能打着玩,绝不能代表外国人参加比赛。

周晓兰依然关心祖国的排球事业,每次中国女排获得成绩,她都会送去衷心的祝福。

周晓兰为祖国赢回了荣誉,有过付出也有过心酸,过去与如今的生活,都是她的发自内心的选择。她做为运动员,为中国排球事业奉献了青春,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她的功劳。

中国女排队员周晓兰(中国女排队员周晓兰近况)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互联网搜集
1.与产品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均由发布单位及个人负责,
2.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3.请大家仔细辨认!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对此不承担任何相关法律责任!
4.如果发现本网站有任何文章侵犯你的权益,请立刻联系本站站长[QQ:775191930],通知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