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A的发展史
美国人詹姆士•奈什密斯博士在麻省的春田学院,为了给学生们找一个冬季体育锻炼的方式,在1891年用2只破筐和一只代用的足球创造了篮球运动,这才有了今天如火如荼的NBA。而NBA在1946年6月6日诞生时,有一个我们陌生的名字BAA。
NBA的出现和发展是篮球运动前五十年积累和沉淀。自从1891年,篮球运动被詹姆士•奈什密斯博士发明之后,1898年,美国新泽西州特伦顿的一支球队用25美元租用了当地一家礼堂比赛并向观众售票。在赛后的分红中队长库珀组织比赛有功,首先领到了1美元。这场“有偿篮球赛”被不列颠大百科全书认定为第一场“职业篮球赛”,而库珀成为第一个从篮球比赛中得到收入的“职业选手”。这场比赛的真正贡献在于发现并实现了篮球的市场价值。25美元里含着一个投资与收益的关系,当时在礼堂里比赛的双方队员人数已经无从考察,假如每队至少有5名队员(这是比赛一方最少的人数),那么双方共有10名队员,每名队员得到15美元。全部收入就是150美元,加上队长库珀的1美元奖金,25美元的投资带来了151美元的收入。96年之后,151美元发展到40多亿美元。NBA运用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和当年库珀租借礼堂的想法是一样的。特伦顿比赛之后,“有偿比赛”在全美迅速展开。为了保护参加“有偿比赛”选手的利益,1898年各地的球队成立了第一个职业篮球组织--“国家联盟”(NBL)。由于各球队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相差甚远,加上没有成熟的市场运作经验和规则,NBL仅仅经过三四个赛季便名存实亡了,竞技术水平和经营水平都很低下。NBL成立之后,美国又出现了许多类似的职业篮球组织,但都如过眼云烟、自生自灭。30年代,NBL在一些中小城市中复苏,进行一些规模不大的联赛。但是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来推广促销,篮球的影响力始终没有形成。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得胜的美国只沉浸于一片狂欢之中。一批精明的商人在二战中狂发了一笔战争财,寂寞已久的体育经纪人看准了这一点,他们联络11支球队老板,发起成立了BAA这个组织。BAA是NBA的前身,NBA的真正生日应该是1946年6月6日,这一天,纽约中央车站附近的“舰长饭店”里,BAA(BASKETBALL ASSOCIATON OF AMERICA)--全美篮球协会的“亚当”和“夏娃”们召开了成立大会,会议定11支参赛球队和每队要进行60场常规赛。BAA成立时的11支球队分别是纽约尼克斯队、波士顿凯尔特人队、芝加哥牡鹿队、克利夫兰叛逆队、底特律猎鹰队、费城武士队、西兹堡铁人队、普罗维登斯蒸汽机队、圣路易斯轰炸队、多伦多爱斯基摩人队和华盛顿国会队。50年以后,这些球队只剩下费城武士队(现金州勇士队),波士顿凯尔特人队、纽约尼克斯队3支球队仍然在NBA赛场上征战。
BAA由十一家冰球馆和体育馆的老板们共同发起成立,初衷是为了让体育馆在冰球比赛以外的时候不至于空闲冷场。这些体育馆的老板们对于经营体育场是行家里手,他们针对NBA“国家篮球联盟”的球队多集中在中西部地区一些中、城市的现实情况提出一定要在当时的大城市内建立当地有名球队,建立一个全国范围的篮球组织的概念。因此BAA和当时其他大大小小的篮球联盟有三个明显不同特点:其一,所有十一支球队的老板都有自己的体育馆,这样球队就有属于自己的经营领地;其二,BAA的队员都是刚刚大学毕业的篮球选手,因为当时采用主客场制的大学业余联赛已非常成功;其三,BAA联赛借鉴了当时冰球联赛的赛程安排,把球队分成东、西部两个联盟,然后再按地理位置分成若干赛区。在常规赛季中,每个联盟内部的球队要打两个主客场,和另一个联盟的球队要打一个主客场。最后按成绩好坏排队出进入季后赛的名次,只有进入季后赛才有希望夺得总*。BAA采用4节共48分钟制,人盯人防守并禁止联防。至今这些仍然是NBA区别于业余篮球的最基本特征。
BAA的发起人之一,波士顿花园体育馆的老板沃尔特•阿布郎同时提出新的职业篮球概念,即职业篮球必须有雄厚的财力支援,一名选手只能为一家俱乐部效力并要签订严格的合同,联赛还要建立选手储备制。这些理论贡献在于将巨额资金和法制制约引入篮球,为日后的NBA的发展奠定了高薪制和合同制这两大基石。
1949年,随着BAA吞并NBL后,为了避免可能引起的法律上的麻烦,正式改名为NATIONAL BASKETBALL ASSOCIATION,即NBA。
50年代的NBA
1949-1950赛季,当BAA吞并NBL,“统一六国”后,便以浩浩荡荡的17支球队开始了新赛季,并正式改名为NBA--全国篮球协会(NATIONALBASKETBALL ASSOCIATION)。1952年,绝路逢生,NBA出笼了24秒制,大大提高的比赛的观赏性和得分率。
还在BAA进入第一个赛季的时候,便出现了一位明星乔•富尔克斯。富尔克斯身高1米69,来自肯塔基大学。在当时一场比赛很难超过80分的时代里,富尔克斯的成绩十分突出,他是赛季中*一位每场得分超过17分的选手,平均每场得分高达23.2分。尽管富尔克斯表现突出,但仍缺少一个举国瞩目的明星。而且BAA同时也遇到了一系列麻烦,第二赛季开始时,BAA仅存7支球队,尽管巴尔的摩新组建了一支球队加入了BAA,使BAA达到了8支参赛队伍,但没有人敢肯定地说,这一职业篮球联盟是否能在以大学篮球为中心的美国生存下来;其次,8支球队中有6支来自东部,他们实行地域保护主义,对其他地区的队伍不太友善。
BAA在头两赛季中就遭到了重创,亏损严重。不仅失去了4支球队,而且,联赛的规模也由60场锐减到48场,门票收入随之减少。比赛减少之后也影响了联盟扩充新的球队。在进退两难的情况下,BAA总裁普多洛夫决定实施他吞并NBL的第一步计划,将NBL的明星球员乔治•迈肯挖过来。因为这位身高2米08的巨人是当时篮球场的“摇钱树”。乔治•迈肯在大学时即闻名遐尔,但是1946年大学毕业时选择了NBL。为得到这一关键人物,普多洛夫顶住了BAA内部“贵族”的压力,决心不分球队贫富、城市大小,只要愿意加入BAA,就一律接纳,目的是引诱拥有迈肯的明尼阿波利斯湖人队。而争取迈肯的努力在实施过程中实际变成了一项更为庞大的扩军计划。精于外交的普多洛夫说服了有关各方,将迈肯以及他所在的明尼阿波利斯湖人队和韦思堡尼塞队、罗切斯特皇家队、印第安那波利斯步行者队共四支球队,从NBL“策反”到了BAA。在随后的1949-1950赛季中,NBL剩下的6支球队又全部加盟BAA,而BAA的始创球队之一的普罗维登斯蒸汽机队却宣布解散。1949-1950赛季,BAA在吞并NBL后改名为NBA,将它的17支球队分成了3个赛区,开始了美国职业篮球新的发展历程。普多洛夫凭他的果断和远见,成为NBA的总裁,使得NBA由艰难的创业时期走上了稳步发展的坦途。50年代的NBA,是一个“乔治•迈肯”时代。
他和他的明尼阿波利斯湖人队在由NBL加入BAA的头一个赛季(1948-1949赛季)就夺得了BAA总*。在1948-1954年的6年里,除1950-1951赛季的NBA*被罗切斯特皇家队夺走外,其余5次均被由迈肯领衔的湖人队夺得。1954年下半年,随着乔治•迈肯的退役,湖人队的*位置被新崛起的圣路易斯等队所取代,但是伟大的“迈肯时代”却留在了NBA的历史中,留在了人们心里,因为只有乔治•迈肯才能使组织者(NBA)为他而改变3秒区的大小,改变篮筐的高度(从3.05米改为3.66米),以此来削弱他的威力。
50年代后期,在还没有可以参照的选拨资料来评判一名球员的天分的情况下,波士顿凯尔特人队的教练阿诺德•里德•奥尔巴奇用2名*选手前锋德•麦考利和克利夫•哈根与圣路易斯鹰队交换到了拉赛尔的选秀权,又在1956年选秀会上抢中了神投手托姆•海因索恩。组成以库西沙曼为主力后卫和海因索恩为主力前锋,拉塞尔为主力中锋的强力阵容,成为一支在各个位置上都无懈可击的劲旅,并在1957年以4:3力克圣路易斯鹰队,第一次荣登*宝座,也为凯尔特人队60年代的辉煌积聚了力量和经验。值得一提的是,1958年,圣路易斯鹰队因麦考利•哈根和超级球星鲍勃•佩蒂特配合默契而实力大增,在总决赛中4:2击败凯尔特人队,夺得总*,报了去年一箭之仇,但以后,这样的事却没有能够再发生。
1952年,因NBA比赛死气沉沉,比赛有演变成犯规大战和罚球大战的趋势,由锡拉丘兹民族队的老板丹尼•比安松提出了对运动员持球时间进行限制的24秒制,即进功球队如果在24秒内不投篮,那就失去机会改由对方控制球。这一制度从1954-1955赛季试实行,结果第一个赛季每队平均每场得分即增加了13.6分,达到93.1分。三年之后,NBA平均得分突破100分。同时,又规定在一节比赛中,犯规次数不得多于6次。假如一支球队在一节比赛中已经犯规6次,那么从第7次犯规开始,对应的罚球由两投变为三投。这些新规则的制定,均大大提高了NBA的观赏性
60年代的NBA
60年代的NBA属于里德•奥尔巴克和他的波士顿凯尔特人队,他们从1959-1966年,创下了不可思议的“八连冠”,又在1968、1969年两度称雄,写下了“绿色王朝”NBA历史上的光辉一页。此时在1964年,NBA将禁区宽度扩大至6英尺,开创了篮球新的生命空间。
由“红衣主教”里德•奥尔巴克执教的50年代后期,波士顿凯尔特人队已初露*风范。从1957年凯尔特人队夺得他们历史上第一个NBA总*后,奥尔巴克继续发挥他的“伯乐”作用,为球队选来了一批批的新鲜血液,他们是:费兰克•拉姆塞,山姆•琼斯,托姆•桑德斯,约翰•哈夫利切克。这些球员与拉赛尔、沙曼、库西和海因德恩一起使凯尔特人队走向强大,开创了他们的黄金时代。尽管此时,被认为最有技巧的得分手埃尔金•贝勒于1958年落户到了明尼阿波利斯湖人队,而威尔特•张伯伦1959年加盟了费城武士队,奥斯卡•罗伯逊也于1960年来到了辛辛那提,但是波士顿凯尔特人队在60年代的NBA中所向*。
1959-1960年,波士顿凯尔特人队一鼓作气,一连夺了8个NBA总*。这不可思议的“八连冠”是凯尔特人队这一“绿色王朝”在NBA掀起的狂风巨浪,在NBA历史上无人能及。在这8个赛季中,凯尔特人队每个赛季在常规赛中平均取胜57.6场,从来没有输掉过26场以上比赛的纪录。1959年的总决赛中,凯尔特人队4:0大胜明尼阿波利斯湖人队。1960年,他们在总决赛的第7场比赛中,以122:103战胜圣路易斯鹰队。时隔一年,又以4:1的比分再降圣路易斯鹰队。在1962年总决赛的第7场比赛中,他们以110:107胜了洛杉矶湖人队(即原来的明尼阿波利斯湖人队)。事实上,一旦进入复赛,凯尔特人队就变得异常强大。在1963-1964赛季中,同在东区的由罗伯逊率领的辛辛那提皇家队在常规赛中取得了仅比凯尔特人队少胜4场的55胜的骄人战绩。而在东区半决赛中就以1:4败下阵来,且平均每场输给对手13分。在1964-1965赛季,波士顿凯尔特人队依然夺得了*。但在随后二年的夺冠路上却披荆斩棘,打得十分辛苦,率队夺得8连冠实在得益于奥尔巴克的老谋深算。在当年的常规赛中,拥有天才张伯伦和坎宁安的费城76人队已具有与波士顿相抗衡的实力,他们取得了比凯尔特人队多胜一场比赛的纪录,获得东区第一名,迫使凯尔特人队不得不在复赛首轮中与辛辛那提皇家队火拼,而自己则轮空,坐收渔翁之利。这也是10年来凯尔特人队第一次不以东区*而以第二名的身份进入复赛。波士顿与辛辛那提的较量打满了5场,最后才艰难取胜。而在东区决赛中与费城76人队交手,以4:1横扫失去斗志的76人队,闯入了总决赛。在总决赛中,凯尔特人队与宿敌洛杉矶湖人队也打得并不轻松,首场就在主场失利。此后,将在1966年季后赛退职的奥尔巴克突然宣布将由拉塞尔在1966-1967赛季接替他的职务,成为NBA历史上第一位黑人主帅后,凯尔特人队士气大振,连续3场获胜。最终以4:3艰难地战胜了湖人队,完成了他们的八连冠。 1966-1967赛季,随着奥尔巴克走上凯尔特人队行政管理层,队员们出现“老龄化”问题,曾经不可一世的波士顿凯特人队终于被费城76人队拉下马来。而到了1968年-1969年赛季,全队平均年龄已达31岁,其中山姆•琼斯已近36岁,而队员兼教练的拉塞尔也已35岁,形势更加严峻。面对着巴尔的摩子弹队,费城76人队和纽约尼克斯队的崛起,新星韦斯•昂塞尔德、韦利斯里德,瓦尔特•弗雷泽,比尔布雷德利,迪克•巴纳特的涌现,虽然凯尔特又获1968-1969年的2年NBA总*,但球队走向衰弱,巨人时代的结束已成为不争的现实。“绿色王朝”虽然没落了。但比尔•拉塞尔却是当时最耀眼的明星,他是NBA中获得总*戒指最多的人,共11个。
赛制上,1964年,由于又一位超级巨人张伯伦的存在,NBA迫使将禁区宽度扩大至16英尺。而战前,在1952年,为了对付巨人迈肯,NBA曾将3秒区宽度由6英尺扩大到12英尺。因为篮球比赛场地很小,球员却高大魁梧。中锋们往篮下一站,更使禁区变得拥挤不堪。3秒区的豁然开朗,使NBA真正完成了由低空向“高空”全体化发展的过渡。
70年代的NBA
70年的NBA,在1973年走上了电视,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卖下了3年的播映权。1976年,又吐故纳新,吞并了ABA扩充了自己的实力。赛场上,一改60年代一支队伍独霸*的局面。开始了百家争鸣,先后有8支球队荣登*宝座。同时,70年代的NBA也是一个后卫变化的时代。
70年代NBA在发展道路上完成了两件大事。第一件大事是NBA走上了电视。在冰球、橄榄球、棒球和篮球四大职业项目中,篮球的场地最小,可是球*,这就注定它要属于电视。70年代,随着电视在美国家庭的普及,1973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以2700万美元买下了NBA比赛的3年播映权。当时虽然没有实况传播,只能播放录像,但这对NBA来说,却是走进百姓家庭,迈向世界的开端。NBA完成的第二件大事是,通过与美国又一个职业篮球联盟-ABA(美国篮球协会AMERICAN BASKETBALL ASSCCIATON)将近十年的竞争后,终于在1976年将它纳入了自己的轨道。ABA成立于1967年2月2日,它的出现有点像一群孩子们兴致的游戏,成立之初,为了增加联盟的知名度,ABA特地聘用了20年前NBA*中锋“巨人”乔治•迈肯为总裁。迈肯对篮球的独特感受是别人无法企及的,他以开放性的联赛姿态与保守的NBA分庭抗礼。迈肯走马上任的第一件事件,就是将棕色的篮球改为红白篮三色球。作为新联盟的一个醒目标志。同时向所有的能打篮球的人敞开联赛大门,特别是那些大学尚未毕业的好手。这举措使得以前对ABA不屑一顾的NBA倍感压力。因为当时的NBA规定,只有进入大学后满四年的队员,才有资格加入NBA联赛。又为了增加比赛的精彩程度。ABA采用了三分球规则和全明星赛中的扣篮比赛。当时ABA比赛特点是快攻多、传球多、可以投三分还可以用各种方式扣篮,只要你能做得出动作,你可以尽情发挥。这些吸引了“J博士”欧文,“超级弹簧腿”戴维•汤普逊,“冰人”乔治•格温和摩西•马龙等众多好手,ABA也随之和它的三色球一起风靡美国。
ABA与NBA的抗争,因争夺大学球员和双方球员互相跳槽而引起的法律官司急剧增多。经过9年的对峙后,双方都被因竞争而抬起来的合同价格压得难以承受。加之ABA本身内部不善经营,未注册三色球专利,经济不景气,到了1976年已几乎无法支撑下去,而NBA却已发展到了18支球队,于是双方总裁德布斯加尔(ABA)和奥布莱恩(NBA第三位总裁),进行谈判,NBA以合并的名义吞并了ABA,并接收了其中3支球队,(即现在的步行者队、丹佛金块队,马剌队和新泽西网队)。NBA在形成了一个规模化大型篮球市场后,也从ABA吸取了精华,开始注重观赏性,不再排斥扣篮,并从1979年开始也实行了3分制。可以说没有ABA就不会有今天这样精彩的NBA比赛。
70年代的NBA战场是前所未有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局面。1970年由韦利斯•里德领军的纽约尼克斯队获得他们第一个NBA总*头衔,后在1973年再度称雄。1970--1971年赛季,密尔沃基雄鹿队凭借他们在1969年NBA选秀会上,和菲尼克斯太阳队用掷硬币的方法决定谁获第一轮首位选秀权而赢来的一代*贾巴尔,以及从辛辛那提皇家队转会而来的奥斯卡•罗伯逊赢得了当年的NBA总*。1971--1972年赛季,拥有“篮球皇帝”张伯伦的洛杉矶湖人队技压群雄,问鼎*。而波士顿凯尔特人队在失去拉塞尔之后又卷土重来,在1974年和1976年两度称雄。金州勇士队也在1975年独领风骚。1976年随着ABA被NBA的合并,一批ABA的明星加入,更是精彩纷呈。
朱利叶斯•欧文加盟费城76人队,丹佛金块队获得了1976年的ABA第一新人戴维•汤普逊和丹伊塞尔,“冰人”乔治格温和拉里•肯农落户到了圣奥马剌队,印第安纳步行者队拥有了得分手比利•奈特,这使得各队的实力更加接近,比赛更加扣人心弦。而NBA本来的球星们也不甘示示弱,1976-1977年赛季,中锋比尔•沃尔顿健康地打满了一个赛季,并率领他的波特兰开拓者队在决赛中挑翻了由欧文领衔的费城76人队,荣登宝座。球星林立的西雅图超音速队和华盛顿子弹队则包揽了70年代的最后两个NBA总*,子弹队获1978年NBA*,超音速队获1979年的NBA*。
群雄争霸的NBA随着西雅图超音速队夺冠而在70年代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迎接他们的是更辉煌的80年代。
80年代的NBA
80年代,NBA走进了它的黄金十年。拥有“魔术师”约翰逊的洛杉矶湖人队和拥有“大鸟”拉里•伯德的波士顿凯尔特人队进行长达十年的较量。后随“飞人”乔丹加盟芝加哥公牛队,“大猩猩”尤因入主纽约尼克斯队,NBA走向了力量均衡。同时,由于第四位总裁大卫•斯特恩的上位。NBA走上商业化和国际化的道路。
80年代,这是NBA平稳过渡后,真正走上辉煌的年代。一代*“魔术师”约翰逊和“大鸟”拉里•伯德横空出世,开始了长达十年的竞争。1985年,随着迈克尔•乔丹和帕克里克•尤因的加盟,一时间NBA,新星、旧星群星闪耀,人才济济,将NBA演变成为地球上最精彩的体育表演。早在1978-1979赛季,人们就对NBA涌现出来的明日之星--来自全美大学生篮球*密西根州立大学的控球后卫“魔术师”约翰逊和来自印第安那州立大学的“白人前锋”拉里•伯德即将加盟NBA的消息感到振奋激动。是这两人以高超的个人技术改写了传统的位置定义。身高2米06的约翰逊担任控球后卫一职,在场上指挥若定。又由于身材的优势,必要时前锋、中锋也胜任有余。与约翰逊一般高的伯德,技术全面,处理球胆大而心细,有着足以和“魔术师”媲美的传球技巧,尤其拿手的是关键时刻的3分球。由于伯德和约翰逊的到来,NBA吸引了更多人的兴趣,而他们也没有让球迷失望。“魔术师”约翰逊在加盟的头一年的总决赛中,第6场顶替受伤的贾巴尔打中锋,不负众望,率队以123:107击败了由欧文领军的费城76人队,他一人独得42分,抢得15个篮板球并有7次助攻。他的才能使他名声大噪,也获得了他第一个NBA总*。伯德的表现也十分出色,他率凯尔特人队夺得了大西洋区的*。并捧得“*新人奖”。当时,NBA是湖人队,凯尔特人队和76人队三强鼎立。凯尔特人队在奥尔巴奇的运筹帷幄下,组成了由拉里•伯德、罗伯特•帕里什和凯文•麦克黑尔组成的新一代“铁三角”,并于1981年夺得NBA总*。1982年,洛杉矶湖人队再度抢回宝座皇位。1983年,拥有欧文、摩西•马龙的费城76人队,老当益壮,赢得NBA总*。
到了80年代中期,NBA已是湖人队和凯尔特人队的两强对峙。交替坐皇位。由于彼此间毫无止息的良性竞争,而使球员的潜力发挥到了顶峰,球赛的质量和球员的水平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再加上对“魔术师”和“大鸟”的宣传,NBA魅力迅速上升。NBA今天受到了全世界球迷的疯狂热爱,这段历程无疑奠定了基础。值得一提的是,在1983-1984年赛季,NBA的职业篮球已真正上了一个新台阶。由杜•莫执教的丹佛金块队在常规赛中以平均每场得123.7分居第一位。其中被载入NBA史册的是丹拂金块队与底特律活塞队的一场比赛。虽然金块队在这场比赛中的得分高达184分,却仍输掉了比赛,因为活塞队得186分。这也是至今为止NBA历史上得分*的一场赛事。
80年代后,由“魔术师”督军的湖人队仍在西部联盟呼风唤雨。但是受伤病、年龄困扰的凯尔特人队则逐渐走下坡路,他们受到了来自芝加哥公牛队和底特律活塞队的强力挑战,在1985年-1986年赛季,波士顿凯尔特人队虽然在复赛中赢了芝加哥公牛队,但却被乔丹折腾得疲惫不堪。乔丹在第一场就独得49分,第二场则更一发不可收拾,得了63分。波士顿经过2个小时的苦战才艰难取胜,伯德称乔丹是上帝本人。此后,在东部联盟取代凯尔特人队霸主地位的是球路凶猛的底特律活塞队,他们凭借伊赛亚托马斯和杜马斯以及罗德曼的组合在1988--1989年赛季又夺NBA*。这时的NBA是一个后卫的时代,并且随着新生代的好手乔丹、欧拉朱旺、尤因、巴克利的到来完成了力量均衡的任务。又引发了新一轮的“风暴”,从此跨入90年代的“公牛王朝”。
在80年代,随着1984年大卫•斯特恩上任NBA第四届总裁位置,NBA又有了点石成金的变化,走上了国际化和商业化的道路,与曾经势不两立的国际业余男篮(FIBA)携手办起了*的麦当劳邀请赛,后成为世界篮球俱乐部*杯赛。1989年国际篮联又在慕尼黑特别会议上以56票对13票通过“赞成职业选手参加奥运会篮球比赛并立即生效”的决议,向NBA的职业篮球手们敞开了奥运会的大门。
90年代的NBA
90年代,NBA成了拥有29支球队,并且风靡全世界的一项体育运动。1995年,NBA收入达30亿美元,全球无以匹敌。1992年,NBA“梦之队”又横空出世,2夺奥运会*,1夺世界男篮锦标赛*。在NBA内部,虽然休斯顿火箭队两主沉浮,但这个年代仍属于迈克尔•乔丹和他的芝加哥公牛队。 90年代的NBA,经过大卫•斯特恩的化石点金,又在国际的大好形势之下,继续走着它国际化和商业化的黄金大道。自1989年,国际篮联向NBA的职业选手们敞开了世界体坛的大门后,1992年,NBA的明星球员们*组成了梦之队参加了巴塞罗那奥运会。这支由“魔术师”约翰逊和“大鸟”拉里•伯德作为联合队长,*教练查克•戴利挂帅的队伍在西班牙傲视群雄,横扫千军,一举夺魁。而且在杀入四强的前8场比赛中,他们平均每场胜出对手44分。半决赛中以127:76的悬疏比分淘汰立陶宛队,决赛以117:85战胜克罗地亚队,真是尽得奥运风流,独领篮坛风骚。1994年,NBA又组建了“梦之二队”参加在加拿大多伦多举行的世界男篮锦标赛。1996年,派“梦之三队”出战亚特兰大奥运会,均载誉而归,但却显得十分寂寞。由于NBA的球星们的加入,现在在世界体坛的一系列重大赛事中,以往谁都以*为*目标,现在变成了银牌。但应该看到,NBA从“梦之队”到“梦之二队”,再到“梦之三队”,美国篮球的世界霸主梦似乎一年不如一年完满。然而这也是NBA走向世界的结果。今后或许还会有“梦之四队”,“梦之五队”以至“梦之1×1队”,但他们离现实世界的距离会越来越近,距离感渐趋于无。总有一天,“梦之1×1队”会成为世界篮坛一支普普通通的队伍,但因NBA的加入,那时的世界男篮水平也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在大卫•斯特恩的带领下,NBA本身也在不断成长扩大。1995年斯特恩招收加拿大新军多伦多猛龙队与温哥华灰熊队入盟,向NBA国际化迈出又一个重要步伐。到2000年,NBA将在墨西哥建队,队数将扩展至32支。同时,NBA为了推广它在世界的影响力,自1990年11月3日起将NBA常规赛季的两场开场赛在日本东京举行,并决定以后每隔两年举行一次。赛场上,尽管风起云涌,但九十年代的NBA无疑属于一代天骄“飞人”迈克尔•乔丹和他的芝加哥公牛
世界女子篮球锦标赛由国际业余篮球联合会主办,始于1953年,每四年举行一届。到1986年止,世界女子篮球锦标赛已举行了十届,苏联队和美国队垄断了全部十届*,其中苏联队六次夺魁,美国队四次摘冠。此外,还有九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队夺得过奖牌。中国女篮1983年在第九届世界女子篮球锦标赛上曾获得铜牌。
第一届世界女子篮球锦标赛 1953年3月7日至 22日在智利圣地亚哥举行。
阿根廷、巴西、智利、古巴、墨西哥、巴拉圭、秘鲁、美国、法国和瑞士十支球队参加了这届锦标赛,从而使得这届锦标赛实际上是美洲球队占绝大多数的情况进行的比赛。比赛分三组进行,获小组前二名的队进入决赛。决赛中不带预赛成绩,按单循环方式进行。
*举行女子篮球比赛,在当地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人们为欣赏女子篮球运动员的球技和风度,拥有35000个座位的国家体育场每晚挤得水泄不通,以至智利总统去看球也不得不从人群中挤进去,并费很大的劲才寻找到自己预订的座位。
比赛是在用木板搭成的球台上进行的。各队水平普遍较低,但争夺却较为激烈,其中巴拉圭队在和古巴队比赛时,经过了三个加时赛才以69∶59获胜,并创造了这届锦标赛一场比赛的*得分。瑞士队以17∶5战胜古巴队,成为迄今为止女篮史上得分*的一场比赛。这次比赛,没有一个队能保持不败。美国队夺得了首届*,智利队和法国队分列亚军和第三名。
第二届世界女子篮球锦标赛 1957年10月12日至26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
这届锦标赛参赛队增至12个队,其中苏联队、捷克斯洛伐克队、匈牙利队和澳大利亚队*参赛,给世界锦标赛带来生气,加剧了比赛争夺的激烈程度。美国队尽管在小组预赛中败在捷队手下,但在决赛中仍然战胜捷队,而且战胜了包括苏联队在内的全部对手,第二次登上了世界女篮*的宝座。苏联队是四次欧洲*获得者,这次旨在夺取世界*,但在与美国队的比赛中以三分之差失利而居亚军。捷克斯洛伐克队功亏一篑,最后获得铜牌。
第三届世界女子篮球锦标赛1959年10月10日至18日在苏联莫斯科举行。
由于美洲大陆、大洋洲和西欧各队均不参赛,这届锦标赛实际上是在社会主义国家的球队中进行的,参赛的共8个队,按单循环方式进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队参加了这届比赛,这是亚洲第一支球队参加世界女篮锦标赛。
苏联队实力超群,七战全捷,第一次荣获世界*称号。在这七场比赛中,苏联队平均每场胜对手29分之多。保加利亚队和捷克斯洛伐克队分获亚军和第三名。
朝鲜队实力最弱,七战皆负,其中净负苏联队65分(24∶89),创造了世界女篮史上一场比赛差距*的纪录。但朝鲜女篮的顽强斗志受到人们赞赏,这个队那种不打到最后一秒钟不服输的精神令人敬佩。
参加这届锦标赛的还有南斯拉夫、波兰、罗马尼亚和匈牙利队。
第四届世界女子篮球锦标赛 1964年 4月 18日至 5月 4日在秘鲁利马举行。
这届锦标赛原定在1963年举行,因场馆建造工期一拖再拖而多次推迟比赛日期。
尽管如此,北美、南美、欧洲和亚洲四大洲的13支球队,特别是欧、亚的球队不远万里前往参赛。其中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法国和南斯拉夫四支球队,租了一架保加利亚航空公司的包机,经法国的巴黎、摩洛哥的拉巴特、塞内加尔的达喀尔、巴西的累西腓和巴拉圭的亚松森,才抵达利马。这四个队在亚松森机场受到了巴拉圭总统的欢迎和接见。
这届锦标赛各队的表现表明,世界女篮技、战术均有了较大的进步和提高,苏联队整体配合和有效地攻防节奏、美国队突出的个人技术,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苏联女篮在这届锦标赛已确立了世界篮坛的霸主地位,实力高出各队一头,比赛中优势十分明显,特别是身高2.03米的中锋萨利莫娃杰出的表现,令各队望球兴叹。最后,苏联队八战全捷,蝉联世界*,平均每场胜对手达34分。相反,美国队却在走下坡路,预赛中败在保加利亚队手下,决赛中以三胜三负的战绩,仅名列第四。捷克斯洛伐克队和保加利亚队分列亚军和第三名。
第五届世界女子篮球锦标赛 1967年 4月 14日至23日在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举行。
这届锦标赛云集了北美、南美、欧洲、亚洲和大洋洲的11支球队,并第一次规定,预赛中相遇过的队在决赛中不再交锋,双方的预赛成绩带入决赛。在比赛中,亚洲的韩国队、日本队的进步和杰出表现,使世界篮坛的行家们大吃一惊,特别是韩国女篮夺得亚军被认为是世界女篮锦标赛史上*的冷门。
上届铜牌获得者保加利亚队因球星沃伊诺娃的退出,在小组预赛中竟不敌民主德国队和日本队,连决赛资格都未获得。这出乎所有行家的预料。第一次参加世界锦标赛的民主德国队不仅在小组预赛中战胜日本、保加利亚和巴西队而列第一名,而且最后夺得本届的第四名。此外,头两届*美国队这次竟然六战一胜五负,不仅未能进入前六名决赛圈,而且最后名列倒第一-—第十一名,是任何人在赛前都未曾预料到的。为此,人们把这届杯赛称为世界女篮锦标赛史上的冷门频爆的锦标赛。
苏联队以雄厚的实力无可争议地第三次捧回了世界*奖杯,平均每场净胜对手达25分之多。但也看到,苏联队在决赛阶段的优势已不如前两届,每场净胜对手不到18分,其中仅净胜捷克斯洛伐克队10分和日本队15分。
东道国捷克斯洛伐克队在预赛中不尽人意,但在决赛中发挥较好,夺得了铜牌。日本队名列第五。
第六届世界女子篮球锦标赛1971年5月16日至19日在巴西圣保罗举行。
这是巴西第二次举办世界女篮锦标赛。这届锦标赛原定在智利举行,但智利篮球协会于1970年春季宣布无力举办,所以国际业余篮球联合会于1970年5月在卢布尔雅那举行的会议上,接受了巴西篮球协会的主办申请。同时,国际业余篮球联合会决定设立“伊凡·拉波佐”纯金世界杯为世界女子篮球锦标赛*奖杯。这个奖杯形状类似古代希腊酒杯,是巴西篮协已故领导人伊凡·拉波佐的朋友们捐赠的。
这届锦标赛是世界女篮锦标赛史上一次重要的比赛,世界各大洲均派队参加,并第一次进行性别检查和实行药物控制。
20多万名观众观看了这届比赛。非洲代表队马达加斯加队第一次在世界女篮锦标赛上亮相,从而向世界篮坛表明,非洲女篮运动已经开展并在普及中。
苏联女篮在本届比赛中仍然所向*,九战全捷,捧走了“伊凡·拉波佐”纯金*奖杯,每场净胜球达36分之多。年仅18岁、身高2.10米的谢苗诺娃对所有各队都造成了巨大威胁。她在整个比赛中高达73%的命中率令对手望而生畏。捷克斯洛伐克队和巴西队分获亚军和第三名。32岁的老将约斯科娃,为捷队夺得银牌竭尽了全力。她是决赛阶段比赛中命中率*的队员。
第七届世界女子篮球锦标赛1975年9月23日至10月4日在哥伦比亚卡利举行。
除中美洲代表古巴队退出比赛由匈牙利队代替外,其他各洲的12支球队均参加了这届锦标赛。比赛是在高海拔和气候湿热的条件下进行的。
这届比赛没有一支球队能动摇苏联女篮的霸主地位,任何队的防守均阻挡不了巨人谢苗诺娃在篮下的进攻。结果,苏联队以*优势连续第五次轻松地把*奖杯又一次捧了回去。
但日本队在这届锦标赛中出尽了风头,特别是在同捷克斯洛伐克队比赛的上半时以24∶43落后19分的情况下,下半时竟奇迹般地后来居上,最后以令人不敢相信的70∶58的12分优势获胜。此外,日本队与韩国队的实力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八年前和四年前,韩国队曾先后以21分和10分的优势取胜日本队。这次,日本队以89∶ 62的27分优势击败了韩国队,并获得本届亚军。捷克斯洛伐克、意大利、韩国队分列第三、第四和第五名。
第八届世界女子篮球锦标赛 1979年 4月 29日至5月13日在韩国汉城举行。
上届*苏联队、上届第三名捷克斯洛伐克队、欧洲亚军南斯拉夫队、上届奥运会第三名保加利亚队,以及取得参赛资格的中国队和古巴队因比赛地点的原因均退出了比赛;墨西哥队在赛前也宣布不参加。为此,这届锦标赛不能代表当时世界女篮的真正水平。但美国女篮的崛起和加拿大队的进步却是引人注目的。
本届与前几届不同的是,上届奥运会亚军美国队不参加预赛直接进入决赛,相反东道主韩国队经预赛后才闯入决赛。决赛阶段比赛结果,美国、韩国和加拿大三队战绩均为六战五胜一负,只好计算净胜分来决定名次。这样,美国队在相隔24年后,第三次夺得世界*,韩国队和加拿大队分获亚军和第三名。
第九届世界女子篮球锦标赛1983年7月24日至8月6日在巴西圣保罗举行。
巴西对世界篮球运动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除1954年和1963年举办过两届世界男子篮球锦标赛外,这次是第三次举办世界女子篮球锦标赛,从而成为举办世界篮球锦标赛次数最多的国家。
巴西是在其国内发生经济危机的情况下举办这次锦标赛的,有些比赛只好在不符合举办条件的水泥地上进行。但各国运动员谅解巴西当局的难处,均无怨言,使比赛得以顺利进行。
这次又是世界女篮锦标赛史上参赛队伍最多的一次,总共有14支球队参加角逐。比赛办法也有了新规定:①上届*和东道国队直接进入前八名决赛阶段单循环排名赛。②列第一、二名的队再赛一场争夺*;列第三、四名的队也再赛一场,决第三名和第四名。
上届因苏联等世界*强队未参赛而失去光彩,1980年奥运会篮球赛又因美国等不少强队抵制而反映不了世界女篮真正的水平。因而这次锦标赛是1976年以来世界所有强队云集的一次大赛,体现了当时世界女篮的*水平和发展动向。比赛结果,苏联队第六次赢得世界*称号,美国队名列亚军,第一次参加世界锦标赛的中国队获得铜牌。
从比赛中看出,苏联队的*优势已削弱,美国队已具备与之争雄的实力。苏联女篮自1959年以来一直独霸世界女子篮坛,只要它参赛,*非它莫属,而且实力与其它队相比明显地高出一大截。但在这次锦标赛上,苏联队受到崛起的美国队的强有力冲击,两次交锋先后只胜对手一分和两分。这样的战绩使得苏联队的霸主地位发生动摇。此外,以身高2.10米的巨人谢苗诺娃包打天下的实力也在走下坡路,而以身高2米以上巨人郑海霞为中锋的中国队具备了与谢苗诺娃为中锋的苏联队抗衡的实力。
这次锦标赛的另一个特点是第三名至第八名的六个队实力相当。决赛阶段的结果表明,第三名至第六名的四个队积分相等,连同第七、八名,出现了数个互为胜负的连环套战绩。
中国队这支新军的突起,给世界女子篮坛带来了新的竞争力,改变了人们印象中亚洲队身高处于劣势的形象。特别是中国队篮下威胁,使美国队为之一惊,迫使苏联队在与中国队交锋时迟迟不敢替换主力。
第十届世界女子篮球锦标赛1986年8月7日至17日在苏联莫斯科举行。
参加这届锦标赛的共有12个队,先分两个组进行单循环赛,排出各组名次。然后各组前两名的队打交叉赛,胜队决冠、亚军,负队决第三、第四名;各组第三、第四名的队也打交叉赛,胜队争第五名,负队争第七名;各组第五、第六名的队同样先打交叉赛,胜队决第九、第十名,负队决第十一、第十二名。
比赛结果,美国队在决赛中以108∶88大胜苏联队,第四次赢得世界*称号,并打破了苏联队多年来在世界比赛中的垄断地位。这场比赛被认为是世界女子篮球史上历史性的新突破,并表明美国队目前代表了世界女子篮球*水平。
中国队在首轮分组赛中以76∶80负于捷克斯洛伐克队,被认为是这次锦标赛中*的冷门。失败的原因在于对形势估计不足,特别在上半时以47∶30领先17分后,思想上产生轻敌麻痹,加之换人不当,结果失去了进入前四名的机会。从当时中国队的实力和水平来看,有能力有条件与加拿大队和苏联队争夺第三名或亚军。为此,这场球的失败,对中国队来说是一次历史性的沉痛教训。
第十一届世界女子篮球锦标赛于1990年在马来西亚举行。
中国队 姚明(NBA火箭)、易建联(NBA篮网) 王治郅、李楠、王磊(八一), 杜峰、朱芳雨、王仕鹏、陈江华、(广东宏远), 刘炜(上海), 张庆鹏(辽宁), 孙悦(北京奥神) 美国梦八 全为NBA现役球员(基本为球队核心) 中锋:德怀特·霍华德 (奥兰多魔术) 大前锋:卡洛斯·布泽尔 (犹他爵士)、克里斯·波什 (多伦多猛龙) 小前锋:勒布朗·詹姆斯 (克里夫兰骑士)、卡梅隆·安东尼 (丹佛掘金)、泰夏安·普林斯 (底特律活塞) 得分后卫:科比·布莱恩特(洛杉矶湖人)、德怀恩·韦德 (迈阿密热火)、迈克尔·里德 (密尔沃基雄鹿) 组织后卫:贾森·基德 (达拉斯小牛)、克里斯·保罗 (新奥尔良黄蜂)、德隆·威廉姆斯 (犹他爵士) 西班牙男篮(06世锦赛*) 保罗·加索尔(NBA湖人)、纳瓦罗(NBA灰熊)、卡尔德隆(NBA猛龙) 马克·加索尔(加索尔弟弟)、加巴约萨、费尔南德斯、卢比奥、吉梅内斯、罗德里格斯、洛佩兹、穆布鲁、雷耶斯 德国队 德克·诺维茨基(NBA小牛当家球星)、克里斯·卡曼(NBA快船球员) 帕特里克·费莫林、罗伯特·加雷特、戴蒙德·格雷尼、斯特凡·哈曼、简-亨德里克·贾格拉、蒂姆·奥尔布莱特、帕斯卡·罗勒、斯万·舒尔茨、科纳德·维索奇、菲利普·兹维纳 希腊队(06赛亚军) 戴曼提蒂斯、帕罗卡斯、吉西斯、福特西斯、斯班诺里斯、帕杜波罗斯、卡基欧奇斯、帕马卡里奥斯、瓦西雷亚蒂斯、哈茨弗雷塔斯、瓦斯路波路斯 安哥拉(非洲*) 奥林匹奥-希普利阿诺(Olímpio Cipriano) 前锋 194 04-09-1982 阿曼度-科斯塔(Armando Costa) 后卫 192 06-03-1983 卡洛斯-莫雷斯(Carlos Morais) 后卫 190 16-10-1985 米尔顿-巴洛斯(Milton Barros) 后卫 183 21-06-1984 路易斯-科斯塔(Luís Costa) 后卫 190 07-06-1978 多明戈斯-博尼法西奥(Domingos Bonifácio) 后卫 186 20-10-1984 齐卡斯-戈麦斯(Kikas Gomes) 前锋 200 23-12-1980 维克托-穆扎地(Victor Muzadi) 中锋 201 22-06-1978 阿布代尔-穆萨 中锋 204 04-08-1980 卡洛斯-阿尔梅达(Carlos Almeida) 前锋 192 24-09-1976 米古艾尔-鲁汤达(Eduardo Mingas) 后卫 183 24-12-1971 埃德瓦杜-明加斯 前锋 196 29-01-1979 伊尔德丰索-凯特克罗(Idelfonso Quiteculo) 前锋 202 27-03-1981 费里扎杜-安布罗西奥(Felizardo Ambrósio) 前锋 201 25-12-1987 雷欧奈尔-保罗(Leonel Paulo) 前锋 198 30-04-1986 弗朗西斯科-奥瑞西奥(Francisco Horácio) 前锋 190 09-01-1980 16人大名单是这界斯杯的名单 奥运会淘汰4人 以上为B组球员名单 A组名单 阿根廷(04年雅典奥运会*) 马努-吉诺比利(圣安东尼奥马刺)、路易斯-斯科拉(休斯敦火箭)、法布里西奥-奥伯托(圣安东尼奥马刺)、卡洛斯-德尔菲诺(多伦多猛龙)、安迪斯-诺西奥尼(芝加哥公牛)以上为NBA球员 帕布罗-普里吉尼奥、安东尼奥-波塔、保罗-昆特洛斯、费德里克-卡里莫奇斯、莱昂纳多-古铁雷斯、胡安-古铁雷斯、罗曼-冈萨雷斯 立陶宛 曼塔斯.卡尔列提斯(Mantas Kalnietis), 明道盖斯.祖考斯卡斯(Mindaugas Zukauskas), 阿维伊达斯.马西约斯卡斯(Arvydas Macijauskas),达居斯.拉维瑞诺维克( Darjus Lavrinovic), 奇厄德瑞尤斯.戈斯塔斯(Giedrius Gustas), 达瑞尤斯.桑盖拉(Darius Songaila), 里纳斯.克雷扎(Linas Kleiza), 克西斯托福.拉维瑞诺维奇(Ksistof Lavrinovic),西马斯.贾塞提斯( Simas Jasaitis), 伯里尤斯.简库纳斯(Paulius Jankunas), 罗伯塔斯.贾维托卡斯(Robertas Javtokas), 托马斯.德里尼恩凯提斯(Tomas Delininkaitis. ) 澳大利亚 安德鲁-博古特(NBA密尔沃基雄鹿球员原易建联队友) 大卫-安德森 克里斯-安斯蒂 大卫-巴罗 CJ-布鲁顿 乔-英格勒斯 帕特里克-米尔斯 布拉德-纽利 马修-尼尔森 肖恩-雷德哈格 格伦-萨维尔 马克-沃星顿 俄罗斯(欧锦赛*)是由NBA尤他爵士球员基里连科领衔的 克罗地亚 IGOR SUMIC 伊格尔·萨米克 1982 后卫 186 DAMIR RANCIC 达米尔·兰奇科 1983 后卫 197 NINO PRIMORAC 尼诺·普利默拉奇 1982 后卫 195 LUKA ZORIC 卢卡·佐里克 1984 中锋 212 DR*O PASALIC 德雷戈·帕萨里克 1984 前锋 206 DAMIR MARKOTA 达米尔·马科塔 1985 前锋 209 VEDRAN VUKUSIC 维德伦·伍库斯奇 1982 前锋 203 IVAN NOVACIC 伊凡·诺瓦西奇 1985 前锋 202 LUKSA ANDRIC 卢克萨·安德里奇 1985 中锋 209 GORAN VRBANC 戈伦·维班奇 1984 后卫 194 MARIN ROZIC 马林·罗齐齐 1983 前锋 201 JURE LALIC 朱尔·拉利奇 1986 中锋 211 ROK STIPCE VIC 洛克·斯蒂赛维奇 1986 后卫 185 STANKO BARAC 斯坦科·巴拉奇 1986 中锋 216 HRVOJE PERIC 赫沃吉·佩里奇 1985 前锋 203 ANDRIJA STIPANOVIC 安德里贾·斯蒂帕诺维奇 1986 中锋 207 DAMJAN RUDEZ 戴姆詹·鲁德兹 1986 前锋 206 PETAR COSIC 佩塔·考西奇 1985 后卫 183 PETAR BABIC 佩塔·巴比奇 1985 后卫 191 NIKOLA GARMA 尼科拉·伽马 1985 前锋 203 LJUBO SAMADAN 柳波·萨马丹 1984 前锋 206 KRUNOSLAV RIMAC 克鲁诺斯拉夫·里马奇 1984 后卫 193 DARKO PEZER 达科·佩泽 1987 前锋 200 IGOR SALAMUN 伊格尔·萨拉曼 1985 后卫 182 ANTE BILOBRK 安特·比洛克 1982 前锋 202 DAMJAN ZUNIC 戴姆詹·祖尼奇 1987 后卫 184 IVAN KROLO 伊凡·克罗洛 1983 中锋 214 PAOLO TICINA 保罗·提齐那 1985 后卫 195 HRVOJE KOVA·EVI· 赫沃吉·科瓦赛维奇 1986 后卫 196
世界杯比赛美国队穿错球衣为什么应该穿红1、世界杯各场次比...
羽毛球王昶是直男吗是。根据查询知乎显示,羽毛球王昶赛场下...
对于中国男足来说,他们的收入都是由什么构成的?1、国家队...
暂时是没有的,因为新网球王子ovavsgenius10已经更新完...
时代少年团成员们鞋码大概多少?刘耀文。根据查询微博得知,...